一般来说我更倾向于写些纯技术的东西放到公网上,不过工作一忙起来就越发懒散了,加上通常一篇技术文章要写好所耗费的精力非常之大,这个「好」意味着要能清晰易懂的表达出某些概念,而这其实非常需要作者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查阅大量的资料,做非常多的工作。不过对我这种平时很喜欢思考总结的人来说,内心总是有一股表达欲,那就聊聊国内大厂晋升的这点儿事。
以我目前了解到的资料来看,国内的互联网大厂晋升,基本都是类似的答辩形式,需要面对一群平时基本没有太多交集的陌生评委,通过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先讲解 ppt 再到问答环节,展示自己的产出和收益,说服评委自己应该晋升到下一个职级,当然更高的级别可能还需要上报到委员会之类的。
大厂内网通常对晋升答辩有相当多的资料了,会有很多人分享各种心得。其实「术」的部分不外乎制作 ppt 的细节,时间的控制,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尤其是问答的部分,要精准的抓到评委的点,然后尽量用精炼且准确的语言回答,不知道其实可以直说不知道,对于技术答辩尤其切忌用一些含糊的表述,很可能引起评委的不满。
对于「道」的部分,也就是最关键的自己的能力和产出,这部分更在于平时的工作和积累,可以说在答辩之前就已经基本确定了,剩下的就是包装和传递给评委。不过这种制度可能会让人在最初做选择的时候更功利,会更追求短期内能带来明显收益的方向。毕竟如果需要在短短的这么一点时间内说服几个不认识的评委,就需要交出一份最大化 impact 的答卷,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像搭建工程化流程,完善单元测试,提升代码质量,团队内的心得分享,甚至是某些最后种种原因没有落地产出的调研和方向探索性的工作,他们其实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团队中有做这样贡献的同学是非常受欢迎的,但可惜的是这些工作往往不能给答辩带来一个非常大的优势,而且也存在一些不是很好量化收益的产出,或者很多的长期性的工作也往往需要随着时间积累才能慢慢体现出收益。
个人觉得这个制度的影响其实是非常深远的,从这个角度甚至能更好地理解很多事情,比如相对国外团队,国内大厂的文档建设大部分都做的很烂,毕竟文档做的再好拿去答辩也没什么好说的。甚至我怀疑国内大厂很多短视的决策都和这个有关系,比如最近闹得很大的网文圈的阅文合同的事情。对盈利和流量的收益压力很可能会让管理层做出一些杀鸡取卵收割短期利益的举动,而慢慢培养土壤,丰富生态这种长期的规划就需要能抗住压力和能够互相信任的高层。在微软收购 Github 之后的种种举动就非常聪明,抗住亏损压力,不断推出各种降价甚至免费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再围绕开发者基于代码托管衍生出的 CI/CD,registry 等等服务。长期生态的建设,是需要对生产者友好的,有了越来越多优质的产出也会慢慢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虽然终端的用户并不直接使用这些服务,但能够吸引到大量的开发者就可以促使自己的平台诞生丰富的应用,甚至建设自己的标准,最后再反馈到最终的一环,吸引更多的消费用户。
网文圈其实是同样的,对作者友好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写作,这之中诞生出优秀作品才可能越来越多,之后继续反哺生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过要抗住初期可能持续看不到明显收益的投入期,腾讯能做到吗?
总的来说,准备答辩的过程其实是对自己之前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思考,如果能有机会参与的话还是尽量参与,毕竟抛开最后的结果不说,这样一次完整的思考过程下来,其实真的能收获到很多东西,而且对于很多技术人来说可能是短板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也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